各國留學生和移民來到這片廣闊的土地,追求「美國夢」,對於擁有「印度夢」的我,理解美國夢的底蘊到底比別人明白印度夢容易多了。還有三天便踏入新的一年,旅居這個種族大熔爐,竟然默默超過生活在我眼中的夢幻國度——印度,用一雙印度眼、一顆印度心,不論身在所處,看到的、想到的還是印度。
印度人很髒?
有好幾次,我在用手吃漢堡包、三文治、意大利薄餅,忍不住跟P說:「美國人吃漢堡包、三文治、意大利薄餅、薯條、雞翼等等也是用手,怎麼從來沒有人說他們骯髒,卻經常聽到人說,印度人用手吃東西,很髒?」重點是用手拿什麼嗎?用手「抓飯」是髒,吃西式食物就不骯髒?!
我的印度家人習慣早上洗澡,夏天天氣炎熱,早晚也會洗。婆家洗澡習慣,我不會干涉,正如他們也不會阻止我晚上洗澡,儘管我在他們眼裡是有點奇怪的——「怎麼會晚上洗澡?」但是P的洗澡習慣真正影響了我,我不禁無限投訴,P卻回道:「我之前的白人室友是北卡羅萊納州人,他也是早上洗澡呀!」關於洗澡在日,還是夜?網上有很多文章,討論白人的洗澡時間與華人不同,由此可見,「晚上不洗澡」絕不是印度人「專利」,只能說我們的洗澡習慣不一樣。
如廁後用水清潔,是很多印度人的習慣。現在用水清潔的方式,簡便多了,不再只用水杓倒水清潔。更簡單、省事的版本是,西式馬桶近屁股的部分設有一支小小的金屬出水位,如廁後開啓連接噴射器的水龍頭,便有水噴出;又或者使用印度機場、商場、餐廳、酒店常見的小型花灑。用水清潔同樣不是印度人獨有,日本人有高科技的洗屁屁西式馬桶、東南亞、土耳其等也採用小型花灑。
印度獨有糊糊咖喱與超甜點心?!
巴爾的摩有六成的居民是非裔,我對非洲認識不深,只大概知道那邊有五十多個國家、語言紛雜多樣,而在巴城內最常見的非洲餐廳必數衣索比亞菜。有次跟朋友進去一間衣索比亞雜貨店「探險」,才發現他們的食材和香料,與北印非常相似,看來「香料豆」也是衣索比亞的主食之一;而地中海菜、中東菜也經常出現各式豆子菜式,看來只有東亞裔人不易接受鹹鹹的豆子菜式。
說起甜品,美國人愛甜也是顯而易見的,看他們千百款甜甜圈,上面灑滿糖霜,更不用提及土生土長香港人對美式亞洲菜的悲劇印象——甜、甜、甜……然而我最欣賞還是中東/土耳其/希臘的甜品,她們的甜品也是非常甜,但是相比印度的甜品,我覺得她們溫柔婉約多了,秘密是加入蜜糖,我愛死了!大推希臘的炸甜麵粉球(Loukoumades)和中東千層果仁酥(Baklava)。
印度人迷信?
在巴爾的摩,從我家走去學校,大約十五分鐘,途中會經過兩間教堂;從我家去內港,搭乘免費巴士約十五分鐘,中間會出現哥德式教堂、拜占庭式教堂、 長方形廊柱大廳式基督教堂、喬治王朝時期風格教堂等等。北方建築風格的印度教廟宇、南方建築樣式的印度教廟、清真寺、錫克教廟、耆那教廟,在德里也隨處可見。
印度教神佛眾多,教徒喜歡、習慣三不五時去廟宇拜拜、進貢,一年有幾天信徒需要守戒;第一個南德里的家,一天總會傳來幾回附近清真教寺的祈禱廣播聲音。這一年知道一些不一樣的宗教生活,像聖誕節前四十天不吃肉類和奶類製品;週五日落至週六日落期間不能工作;不允許食用蝦、蟹、貝類;可食用的肉類和魚類須經特定的方法屠宰(世上不只有清真食物,還有性質相似的「潔淨食品」)等。總不能說信仰某一宗教比信奉另一宗教高尚,有的只是不一樣的宗教生活吧!
我們都不一樣
大約在我小學一、二年級,我家全面採用沐浴露,不再使用肥皂,漸漸香港超市的肥皂選擇愈來愈少,後來沙士出現,洗手液普及起來。直至近年尚崇天然、關注敏感皮膚的人多了,手工皂的市場好像發展不俗,但是沐浴露始終還是香港超市、藥房的主打。
二零一二年開始印度工作,發現印度是一個肥皂國度,肥皂的選擇是如。此。之。多!一開始,我還真的不大習慣再度使用肥皂,但是當時印度的沐浴露不大好買,而且比肥皂貴很多,所以我開始了我的肥皂生活。來到巴爾的摩,我會說肥皂絕對不是美國超市的罕有貨品,而且價廉物美、選擇與沐浴露一樣豐富,看來印度人和美國人同樣沒有忘記肥皂。「在法國,要買到便宜肥皂還真的不容易。」正在法國工作的印度人N閒聊說起這件生活小事。美國與法國生活,還真大不同。
世界很大,文化千百種,構成一幅和而不同的美麗風景圖。
我們都不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