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提及先生的種族?!

話說同一天我讓兩個同學驚訝了。

早上,與來自孟加拉的男同學聊天。

第一天上課,我們各人也有自我介紹,我有提及我來巴爾的摩是因為我先生在這邊。

今天孟加拉同學問:「你們以後會回中國嗎?」

我:「或許我們會回印度吧?!」

為了解他的疑惑,我有解釋「我先生是印度人」。

想想也是,我一副華人面孔,他理所當然地推斷我先生也是華人
他知道我來自香港,也推斷我先生是香港人,所以以後我們會回「中國」。

因為個人喜好,要我選去大陸生活,還是回印度,我一定選擇後者,儘管不少中國城市生活質素比印度城市好。

回香港自當別論,畢竟我成長於香港。

------

中午,與中國同學聊天。

「你平常都在做什麼?」

我:「就寫東西我有幫一些網上平台寫稿。」

她:「寫什麼內容?」

我:「通常都寫關於印度的。」

她:「為什麼是印度你很熟印度

我:「我很有興趣印度文化,所以會寫一些印度文化生活觀察。」

她還是一臉疑惑。

好吧我還是乖乖回答:「我先生是印度人。」

她終於釋疑。

有點類似的對話,也曾發生在剛結婚的時候(在香港),當時的文字記錄:


我很為P感到驕傲,但基本上無關他的國籍、族裔(雖然明明一開始因為他是印度人而大大加分),我也不大習慣對新認識的朋友特別介紹我先生的原生地和種族。當然如果對方另一半也是南亞人,我會說「我先生是印度人。」因為覺得彼此有共性話閘子比較容易打開,否則我不覺得很有必要提及丈夫的種族。


情況就像:我是香假設我丈夫也是香港人,如果我對新朋友說:「我先生是香港人。」這樣不是有點奇怪嗎?於我而言,一般對話強調先生的種族,也同樣奇怪,但是有些時候不提及,對方會更不解,所以我還是有說明的必要(當然如果我是在一個異國婚姻的夫婦聚會,介紹自己和另一半的原生地和種族,大概是挺自然的事)。哈哈


印度婚禮花絮



2016年10月7日 星期五

印度未婚女性朋友的巨大壓力

五月的時候,我和丈夫回了德里,那陣子跟我的德里土生土長女生好朋友T聊了很多很多。

T是一個聰明、溫柔、善良的女生,她現在是醫學院裡的導師,是一位專業的時代女性,去年踏入三十歲的她,這一年備受壓力。

在印度這個極度重視婚姻、相對早婚的社會,很多城市父母都會在女兒二十五歲左右,物色女兒的終身伴侶,一般三十歲的女性都已經當媽。

二零一四年暑假,T完成醫學碩士課程,那年她二十九歲。然後她便展開了不斷重複的找尋未來丈夫之旅,過程是這樣的:首先T的父母為女兒在幾個印度著名的徵婚網站開設個人檔案,裡面詳細羅列徵婚者的畢業學校、事業資料、宗教、所屬種姓、父母及兄弟姊妹的背景等;在一眾男徵婚檔案中,T父母會向擁有理想工作及家庭背景相似的發送訊息,表示有興趣進一步了解,過程中女方家庭也會收到不少類似臉書的「交友邀請」;雙方父母經過文字或電話溝通,會與女兒或兒子,一起會見對方家庭。

五月第二個週日,T與父母再次出席不知道是第幾回的徵婚晚餐,聚會回來,T失落地說:「每次我都只有十分鐘,嘗試了解一個陌生男子,而我們聊的內容也離不開大家的工作,這樣子的聊天一直重複著,叫我怎樣知道對方是不是合適的丈夫人選?」因為每一次會見模式都差不多,所以T現在都像背書一樣說著重複的台詞,T忍不住向我哭訴:「我真的很累很累……

持續一年多拒絶不合適的家庭求婚,或被拒絕,使T漸漸萌生離開這個對三十歲單身女性而言充滿壓力的國度,T:「即使不離開印度,遠離德里,去一個沒有親戚、朋友的城市工作,結婚的壓力也會少很多。」

親戚不分國籍,也愛對別人的家事發表評論,T的三姨、四姨、五姨、大姑媽、小姑媽等,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聽多了難免讓人心煩。有些親戚會對T媽媽作出批評,像是「如果四年前,你便為T找丈夫,一切都會容易多了」或是「即使當時T尚未畢業,但也應該早點將婚事定下來」。比較富有同理心的親戚,不會評論什麼,但每次相見也問及:「找丈夫事宜進行成怎樣?」同樣使人苦惱。

去年T開始週四的齋戒活動:早上到她家附近的印度廟敬拜香蕉樹;穿黃色衣服上班;不可洗頭;黃昏前只進食水果,晚餐不可吃含小麥粉、鹽巴、洋蔥、大蒜等的料理。T有點尷尬的告訴我:「算命師傅說星期四是我的幸運日,所以每個週四我都去印度廟拜拜,並進行齋戒。」雖然T沒有明確說明齋戒的原因,但是作為她的好朋友,我還是可以猜測齋戒目的是為了「找一位好丈夫」。

T是學醫學的,相信科學,不是無知的迷信婦孺,但是「找一位好丈夫」這種事,還是講求幸運成份,T父母持續積極物色適合T的丈夫,T媽媽也不曉得可以再多做點什麼,愛女心切,曾受高等教育的T媽媽也只好祈求神靈庇佑,要求女兒進行週四齋戒,某程度上我很能體諒T媽媽的心思------當人類無助的時候,宗教是人類的心靈寄託,給予人類更大的信心面對難關,她也希望T可以快點找到幸福,不再承受三十歲單身女人的巨大壓力。

T:「可是你知道嗎?每個週四的齋戒就像一把鋒利的刀,每個星期刺進我的傷口,提醒我未嫁的事實,而且齋戒背後的原因真的很蠢,但是我不想媽媽擔心,只有聽從她的話。」

六月T的三十一生日,除了幫忙祈求T的真命天子快點出現,我可以做的也相當有限。香港、台灣雖然也有不少對大齡單身女性的負面標籤,但是生活在開放的社會,港台單身女性比身處德里的T,實在有更多的自由空間。T不能改變印度社會固有的婚姻觀念,就只有強壯內心、調整個人心態,這樣才不會被大環境影響個人生活品質,這樣的生活哲學,也是我遠離香港,生活在他鄉的最大領悟。

初稿寫於一六年五月十九日星期四

修訂於二○一六年七月七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