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3日 星期六

孩子你慢慢來

今年是我認識印度摯友N的第八年,2008年一門傳媒課,每個學生需要撰寫一篇採訪稿,當年已經是印度迷的我,選定探討印度安排式婚姻在大學校園逛了很久,終於在圖書館遇上一副南亞面孔,更難得的是她的確是印度人!

N在香港出生,因為父親工作關係,她經常印度、香港兩地轉換學校,在香港生活的日子並不多,當年她會說的廣東話也非常有限。N父母的母語是Sindi(一個跟北印地語Hindi完全不同的印度語言),從小N母親很堅持跟三個孩子說Sindi因此N可以跟印度家鄉的大伯伯、二伯娘、二姨說SindiN香港的家大部分時都收看北印地語電視頻道因為不是所有海外印度人都說北印地語,所以印度國外播放的電視頻道細心地配上英語字幕,經常觀看北印地語節目、電影的N,每次回印度也可以輕易與操北印地語的司機、小販爭取最合理的當地人價錢。

我認識一些南亞朋友(特別是小朋友),如果不能說流利廣東話,大概他們就會放棄,直接與同鄉說家鄉話,又或跟香港人英語,當然也有一些在香港生活的南亞朋友不說或者根本不會自己的家鄉話。

剛好N是一個對語言十分有興趣的人,這些年她在香港完成大學課程,投身香港教育界,雖然她教的是英語,但課餘時她積極報讀廣東話課慢慢地N已經學會很多廣東話

八年前我的英語會話能力不足夠流暢表達自己,N也不能用廣東話跟我溝通她總是耐心地聽著我錯漏百出的英語,三不五時像溫柔的母親鼓勵小孩子:「慢慢說,不用急!」

N有一位姊姊,N常說:「你一定要見我的姊姊,她會說很流利的廣東話呢!」可惜我和N認識的時候,N已經移居杜拜,偶爾才回香港一趟,又後來我也離開了香港,所以我總是沒有機會跟N姊姊好好說廣東話。

今年六月底的一個星期五,我再次探訪N香港的家,終於我和N姊姊(K)有相見機會。K為了五歲的女兒V)可以學中文,暫時與在杜拜經商的丈夫分隔兩地,與女兒一同搬回香港。

從校巴接V的一刻,她看見我這個陌生阿姨,的確有點害羞,但經過小小對話「我是你姨姨的好朋友呢!」「你好」「他們是你的好朋友嗎?」
「對!她是XXXXX,他們是XXXXXXXXXX。」(V的同學一個是白人小女孩,另外兩個是黑人男寶寶,他們的名字我根本沒有聽懂哈哈)很快她就自在地跟我玩在一起。

回家後,V不停親媽媽和姨姨,甚至我這個第一次見面的阿姨也獲得小女孩的一

我:「V真的非常貼心!」

媽媽K卻笑說:「這是因為你在啦!」

N再解釋:「V平常也會親我們,但不會親這麼多回,她知道這樣做,你會更喜歡她,所以她才不停親我們。哈哈」

「這麼會討大人歡心?」

「她五個月會坐、六個月嘗試扶著東西站起來,但我和丈夫也希望一切慢慢來,覺得小孩子沒有必要成長得太快。」(因對寶寶的成長時間表沒什概念我還特地網上搜,才發現老一輩有「一視二聽三抬頭,四握五抓六翻身,七坐八爬九發牙,十捏周歲獨站穩」的話可供參考但是現代寶寶營養比較好,大概發展會快一點。)

K也沒有送五歲的V學鋼琴、畫畫、跳舞、游水等才班,但V是印度人,遺傳了強勁的舞蹈基因。放學回家,吃了小點心,V便嚷著姨姨播放音樂給她,不論是英文流行曲,還是印度寶萊塢的電影歌曲,V都跳得相當起勁。

搬來香港九個月的V又學會了多少中文?

我測試地用廣東話問V一些問題好動多話的她變得靜靜地看著我,姨姨解畫「她聽不懂。」我便跟V全英語交談,她卻會突然吐出「香蕉」、「西瓜」、「黃色」等單字的廣東話。

姨姨領唱一首粵語兒歌V也跟著唱小女孩卻變換頻道唱了一首非英語、非廣東話的兒歌,成年人都摸不著頭腦。

過了一陣子,她又唱了另一首非英、非粵的兒歌,我才想起:「她是不是在唱普通話兒歌?」

媽媽和姨姨說:「她的幼稚園的確有教普通話,但是我們都不會普通話,所以也聽不出她在唱什麼。」

然後成人們大笑起來,小孩子真的帶給我們很多歡樂!

學會另一種全然陌生的語言(應該是兩種才對------廣東話和普通話!)少不了努力和天份,「慢慢來」依然是K的育兒之道。

二○一六年七月二十三日星期六

那天拍下非常珍貴的片段。